【量化交易系列一】什麼是量化交易?

量化交易,或稱為量化投資,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數據來做投資決策,包括何時買賣,以及如何形成投資組合。此方法要是一致且機械化的,屏除人為的主觀判斷,並經由科學化的回測方式驗證其有效性。

打開電視、手機或報章媒體,總是充斥著無數跟公司或股價相關的資訊和題材,但你有沒有想過,到底哪些是真正重要的資訊,應該依此去做決策?哪些又是對交易或投資決策完全沒幫助的資訊?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就需要用到「回溯測試」(簡稱回測)這個方法;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拿到未來的資料來測試,所以只能用過去的資料去做實驗。換言之,為了驗證某種訊號或稱「交易方法」的有效性,我們只能利用歷史數據來檢驗。

舉個簡單的例子,假設你想知道買殖利率高於5%的股票好不好,不能只是觀察到某幾支殖利率高於5%的股票最後漲了,就說殖利率高於5%的股票很棒,你要做的是利用科學方法來驗證。也就是說,你去檢驗過去一段時間,假設是10年,模擬從10年前你就買進市場上所有殖利率高於5%的股票,持有一段時間(假設持有1)然後賣掉,並且利用所有賺得的資金與本金,再投資新的一系列殖利率大於5%的股票,每年不斷換股操作,持續10年。

最後你比較這一系列殖利率大於5%的股票投資組合,表現是否比大盤好?或是表現比殖利率低的股票投資組合好?如果這10年的表現遠勝過大盤或是殖利率低的投資組合,「殖利率高於5%的股票比較好」的結論才比較站得住腳。

這就是量化投資的真義:利用歷史數據去做回測,並且跟你想要的其他選擇做比較(通常就是跟大盤比,甚至可再做統計上的顯著測試),如果這樣做能夠成功,才能說某種訊號很重要!坊間一堆論述說某種資訊很重要,其實大多會死在歷史數據及回測方法的劍下!
       
另一個利用歷史數據回測的優點,是能夠幫助投資人避免常見的偏誤。人類傾向選擇性地挑選那些能夠支持自己意見的例子,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,行為心理學上稱為確認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。例如說,有人覺得股市是題材面炒作出來的,所以每當他看到幾間公司的題材新聞出來,而股價也真的漲了,就認為股市真的是題材消息所主導。問題在於,他沒有認真看看那些也常有題材新聞,但公司股價卻不動如山的反面例子。

利用歷史數據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這種投資上的偏誤,保持客觀,因此就算不是真的要採用量化交易,投資人也應該盡可能地利用歷史數據來去除投資上確認偏誤的無知。當然你如果不想大費周章自行做研究,可以多看看一些研究報告,或是學術期刊論文,財務論文中就有相當大的比重是利用實證經濟方法,也就是利用歷史數據及統計方法驗證某種現象是否存在,所以閱讀財務論文,也能幫助投資人更加了解資本市場,知道哪些訊息至少在研究期間是重要的,哪些訊息又是不重要的。

以下一系列文章中,我將一一闡述量化交易需要注意的重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