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金融機構介紹 (四):投信

【投信】

基本上你聽到的所有基金都是投信發行的,因為法規的關係,在台灣主要基金都是共同基金,私募基金及避險基金則在國外較為風行。

共同基金主要目的是募集大眾的資金,委託專業的投資機構幫你操盤,看基金名稱就可以知道基金在操作哪些金融標的。


基金公司會收取資產規模的一定百分比做為管理費收入,所以基金募集越成功,投信賺得的越多。因此,基金漲跌和投資人比較有關係,和投信的關係比較小;當然,投資人要是發現基金表現不好而贖回基金,投信管理的資金水位下降,賺的錢也就變少了。

國外的避險基金一般是採2/20收費方式,指的是總管理資金抽2% (不論賺賠),若有獲利,獲利部分再抽20%,所以獲利就和避險基金有極大的關係。這兩種收費方式沒有誰好誰壞,只是商業模式不同而已。


另外,由於一般投資人可能較為短視,一旦基金表現差一些,就馬上贖回,所以在投信圈裡面,最好不要落後同業或大盤太多,否則馬上就要被檢討了!這也造成在投信圈裡較難特立獨行,但諷刺的是我們都聽過,要成為偉大的投資者,有時必須做一些別人不做的事,才能大幅擊敗大盤;從眾容易得到平均值的結果,也就是表現和同業及大盤靠攏。(這部分的故事最先是從美國傳奇基金經理人Peter Lynch的書中看到的,我原本期待台灣會有所不同,但我到投信見習過後就發現書上寫得沒錯!)

上述提到投信的主要收入為管理費,所以必須要雇用相當多的研究員及基金經理人。研究員協助經理人研究投資標的,經理人除了篩選標的外,還要資本配置;若以股票型基金為例,就是壓多一些資金在看好的個股、少壓一些資金在不看好的個股。一般而言,投信的研究員或分析師被稱為買方分析師 (喜歡繞英文的人會說Buy Side);反之投顧分析師則被稱為賣方分析師或Sell Side

除了研究員與基金經理人,投信的業務人員也相當重要,重要度可能不下於基金經理人(當你在市場上賣同質性很高的商品時,最需要的就是厲害的業務及行銷團隊了!);此外還有風險控管部門等,這就不一一介紹了。


近期投信的金雞母是ETFETF自美國流行而來,VanguardJohn Bogle可說是重大推手;ETF秉持著複製標竿指數的目的,供投資人買賣。有做過研究的投資人會知道,長期下來,共同基金的報酬很難擊敗標竿指數(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),所以投信就發行了完全複製指數的投資工具,供投資大眾選擇;又由於ETF的手續費及其他管理費都比共同基金低不少,對於滿足於複製大盤報酬的投資者來說,ETF就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!

因為投信發行ETF的手續費收入較少,所以必須靠提升資產規模來增加收益;但普遍來說,台灣投信發行的ETF手續費還是比美國發行的ETF高出不少,且台灣券商的複委託手續費又高,所以有些投資人寧可至美國網路折扣券商開戶,以購買美國發行的ETF

另一個趨勢是ETF的種類越來越多元,國內外皆如此,所以原本是想要複製標竿指數,以滿足大盤報酬率的目的似乎走了樣,反倒是利用ETF做投機操作的人可能佔了多數。

最後還是要幫投信的基金經理人說些好話,我相信,大多數散戶的研究能力應該是不如投信的研究人員,投信雇用了許多研究員日以繼夜地做研究,購買大量研究資料,並分散持股以降低系統性風險,所以與那些聽信消息就亂買股票的散戶相比,我個人還是覺得長期下來,投資基金的績效會好一些;當然,由於投信的從眾文化,可能埋沒了天賦異稟的操盤手,也是蠻可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