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金融機構介紹 (一):銀行

在介紹股市的參與者前,有必要提及目前的金融機構,金融機構的運作和社會及資本市場息息相關,儘管2008年金融海嘯後,許多人習慣將金融機構妖魔化,但事實上金融機構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,少了它股市也很難運作下去;只能說它的立意是良善的,只是人性的貪婪造成某種程度的失控,所以該妖魔化的應該是貪婪的人心,再說下去就扯太遠了,以下就來非常簡要的介紹各金融機構及其商業模式。


【銀行】

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民眾的存款,銀行再將錢放貸出去;銀行提供給民眾的存款利息會低於放貸出去的利息,以賺取利差,所以在會計上,民眾的存款屬於銀行的負債,放貸出去的則屬於銀行的資產。

你心想:銀行真好賺!事實上並非如此,因為銀行必須承擔很大的風險,放款出去的錢可能會收不回來,畢竟不是所有接受貸款的客戶都會還款,所以過去我在金控工作時常聽長官說,做銀行的生意就像承擔賣白粉的風險,賺取賣麵粉的收益。

由於存放款利差確實很低,只要有超大筆的貸款損失,就是數年的收益也難以抵銷,所以銀行常會要求欲貸款的客戶提供擔保品,但即使如此,擔保品的價值可能也遠遠不及貸款的金額,這也是為什麼銀行喜好推金融商品(基金、保險等)來賺取手續費的原因了,畢竟販賣金融商品不用承擔放款這樣的信用風險。


【銀行的商業模式】

銀行的商業模式靠的是存放款利差,販賣不同種類金融商品以賺取手續費,加上其餘的手續費收入(如換匯等交易收取手續費),扣除掉一般營運費用、提列備抵呆帳,及其他靠交易等收入或損失,就是銀行所賺取的利潤(淨利)。


通常來說,淨利/銀行的資產規模每年大約是1%2%,非常低,但因為銀行使用大量的槓桿(槓桿代表資產/股東權益,因為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大眾存款,股東出資比率很低,所以槓桿大於一倍(*註)),才可以有效提高股東的利潤(ROE)。


*註:對於沒修習過初級會計學或財報分析的人,可以想像股東權益是你自己的出資,負債是你借來的錢,兩者相加等於資產。
舉例來說,假設你要買房,可能自備款2成(股東權益),8成要跟銀行借款(負債),湊齊買房(資產),所以在這邊的例子,你的槓桿就是10/2=5倍。


銀行的主要獲利部門有
  • 企業金融部門:服務企業客戶,主要業務就是放款給企業。
  • 個人金融部門:放款給一般民眾,有各類的貸款,如房貸、車貸或個人信貸等。
  • 金融交易單位:主要從事債券、匯率或其衍生性商品操作或包裝,客戶主要是企業或其他金融機構,以賺取手續費收入;另外交易單位內也有自營部,拿銀行自己的錢操作,操作債券、匯率或少部份股票,損益銀行自負。
  • 最後是理財單位:就是透過各位熟悉的理專大軍,發動銷售攻勢,賣保險基金等金融商品,以賺取手續費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