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金融機構介紹 (二):壽險

【壽險】

在台灣,壽險公司遠比產險公司還要大,所以這裡就不介紹產險,但兩者主要的差異就是承保的內容不一樣,壽險保人,產險保物,如房子車子等等。


壽險主要利用數學的大數法則來賺取收益,意思就是大部分購買保險的客戶不會需要支付理賠,因為意外很少發生,只有少部分發生意外的人需要理賠;雖然理賠的金額通常高於該客戶長期下來所支付的保費,但由於發生的機率低,且保費收的高一些,數學上的期望值就會高於零,因此只要客戶夠多就能賺取利益。

壽險和賭場的莊家一樣,賺的都是數學錢,這也是為何壽險公司需要雇用大量精算師的原因,必須精算出能夠獲利的保費要是多少。


【壽險的商業模式】

壽險和銀行一樣,運用了大量的槓桿,因為跟客戶收取的保費有部分要在未來提供理賠,而這些「負債準備就是壽險公司的主要負債來源。


壽險公司有保費收入後,必須支付傭金給賣出保險的壽險業務員或銀行通路,也必須支付員工薪資等營業費用,以及其他雜支,最後還得負擔提存準備金。

事實上,壽險公司若將保費收入都放在銀行不拿去做投資的話,是會虧損的,所以壽險公司通常會持有大量的債券,包含國內外的政府或企業債券,以收取利息收入。

此外,壽險公司也會投資於股票、房地產、基金或其他金融商品,壽險公司在台灣股市可是大玩家,許多公司的前十大股東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身影,當然許多賣基金的投信也喜愛跟壽險公司打交道,畢竟他們資金夠雄厚。

壽險公司還會做放款以賺取收益,投資收入很多元,由於在台灣壽險運用的槓桿比率普遍比銀行更高,股東自行出資的比率很低,要是投資失利,壽險公司通常就會大賠,這也是為何主管機關必須對壽險有嚴格的監管措施,因為槓桿很高,若不謹慎可是會倒閉的。